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百科|常识分享
分享各种百科|日常
18常识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百科|常识 >  又一明星基金经理离职,易方达林森去向引关注,基金业再现“奔私潮”? 基金清盘潮来袭 公募市场竞争加剧


又一明星基金经理离职,易方达林森去向引关注,基金业再现“奔私潮”? 基金清盘潮来袭 公募市场竞争加剧

发布时间:2024-09-16 13:38:58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

又一明星基金经理离职,易方达林森去向引关注,基金业再现“奔私潮”? 基金清盘潮来袭 公募市场竞争加剧 

又一明星基金经理离职,易方达林森去向引关注,基金业再现“奔私潮”?

国是直通车 陈康亮

中国基金业又有明星公募基金经理离职。7日,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布消息称,旗下易方达安心回馈等多只基金的基金经理林森离任,并且不再转任该公司其他工作岗位。

林森是易方达的明星基金经理。根据金融数据服务商万得资讯(Wind)的统计,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林森的基金管理规模逾600亿元(人民币,下同),并且在2021年其管理规模一度达到1000亿元。

作为业内“顶流”基金经理,林森的去向引发关注。值得注意的是,林森并不是近期唯一从公募基金出走的明星基金经理。今年以来,包括中欧基金的周应波、兴证全球的董承非、宝盈基金的肖肖、华安基金的崔莹等先后离职。而他们中的大多数选择投奔私募基金。

比如,周应波选择创立上海运舟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开启其职业生涯的下一站;董承非选择加盟私募基金睿郡资产;肖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透露,其职业下一站同样是私募基金。

关于公募基金经理“奔私”的动机,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7日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表示,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一直存在人才“争夺战”。相对于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可能在薪酬、管理体制上对基金经理有更多吸引力。

华宝证券分析师奕丽萍指出,私募基金公司对于基金经理而言是个全新且充满想象空间的平台,减少了原有体制内不必要的投资干预,可以重塑更具特质的投研流程和运营流程,围绕基金经理擅长的领域针对性构建产品条线。如果发展后期基金经理有意联合其他团队完善投资领域,往往也能比较便捷地实现。

但董登新提醒,不能简单将上述现象解读为基金业存在“奔私潮”。“事实上,公募与私募之间存在人才双向流动,有些基金经理选择‘从公到私’,也有基金经理选择‘从私到公’,这其中涉及薪酬待遇、投资风格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确实并非所有的公募基金经理能适应私募的风格。

比如,富国基金的基金经理于洋,他在离开私募基金钦沐资产之后,又选择回归老东家富国基金。对此,他曾表示,刚“奔私”者多延续公募习惯,高仓位运作,选股而不选时,风控能力较差,自己不太能适应。


基金清盘潮来袭 公募市场竞争加剧

作者:涟漪

基金清盘数量激增,基金清盘潮袭来。

Wind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截至12月15日,公募基金清盘数量已达233只,较2020年全年172只激增35.47%。

基金清盘正式达到高潮是2018年,基金清盘数量达到428只,创历史新高。期间,监管层加大了对“迷你基金”的监管力度以及严监管之下委外的持续撤退。

那么,2021年基金纷纷清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基金清盘常态化

事实上,自从2014年行业出现首例基金主动清盘以来,基金清盘逐渐常态化。

与此同时,在基金清盘具体业务上,整个规定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制,这加速了清盘的流程,也减少了基金公司的工作量,更有利于基金公司优化公司结构。

公开资料显示,基金清盘需要达到一定“条件”:

一是经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表决通过;

二是在基金合同约定的时间内,基金资产净值连续低于5000万元或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

三是达到基金合同约定的其他清盘条件。

统计显示,在2021年清盘的233只基金中,有123只是因为资产规模原因触发合同终止条款而被清算,其余110只则为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表决通过而清盘。

如今,合同终止条款而被清算变得非常普遍。

2021年9月28日,天治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天治稳健双鑫发布基金合同终止及基金财产清算的提示性公告,该基金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情形,按照基金合同约定进入清算程序。

此前9月25日,鹏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鹏华红利优选混合也发布了相似的基金清算公告称,连续50个工作日出现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情形,触发终止合同条款。

对于清盘的基金类型,混合型和债券型在清盘基金中的占比高于股票型是2017年以来的常态,因这两类基金的机构投资者占比更高,一旦机构投资者赎回,基金规模将迅速缩水,进而触发清盘。

中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中融1-3年高等级信用债于2021年12月1日被清盘。

资料显示,中融1-3年高等级信用债三季度末规模仅有0.24亿元,而该基金截至二季度规模为1.27亿元,单一机构客户持有份额超过1.24亿份,占比达99.87%,三季度规模骤减或与机构客户赎回密切相关。

据悉,中融1-3年高等级信用债成立于2016年,彼时正逢基金发行高峰,机构占比较高的定制基金也不少。在机构撤退后,业绩差导致规模进一步缩小,基金的管理便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同时遭遇机构大额赎回的还有宝盈盈顺纯债、中金泰顺12个月定开等几只基金。2021年二季度上述几只基金规模在10亿元以上,但现如今规模都缩减至0.5亿元以下,濒临清盘。

公募基金圈竞争加剧

在基金清盘成为常态的背后,是公募市场竞争加剧。

据中基协数据,截至2021年9月底,目前国内公募基金数量已达8866只,规模超过23万亿元。

从数量上来看,公募基金已经远超上市公司的数量。这意味着,对于投资者来说,选择性更大,而对于基金来说竞争更加激烈。市场基金数量过多,通过营销在投资者面前刷存在感就变得异常重要。更高的知名度则可能收获更多潜在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清盘的风险。

任何一个行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总会出现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公募基金行业也不例外。

公募基金行业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中小基金公司的旗下产品的业绩不优异,很容易就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险。

另外一个方面,伴随着基金发行数量和规模的急剧增加,这也带来了公募基金竞争同质化问题。因此,伴随着市场的急剧发展,清盘成为常态则会促使同类型基金“合并同类项”,进而节约资源,提高整个行业效率。

此外,行业内还普遍存在基金规模迷你化的现象,而迷你化的基金则更容易面临清盘的风险。迷你化的基金抵抗风险的能力会更低,在竞争激烈且有着较强“马太效应”的市场环境之下,迷你化的基金很难做大。

因此,换一个角度,伴随着清盘基金的增多,这更加促使整个公募基金行业的良性发展及竞争。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布于:北京[db:内容]?

热门阅读排行

会员最新动态

实力展示

  • 鞋子信息
  • 常识知识
  • 各种信息百科
  • 信息发布
  • © 18常识网